專門研究偏見的教授卻意外造成的偏見報導

簡報1

話說太滿,就容易出糗!

人都是有盲點的,即使你的學識再高,經驗再老道,都有可能因為一時的疏忽導致錯誤的產生。這種人的有限性,是自然的,也可以說是神的安排! 人就是只有兩個眼睛,而且視力有限,看不到很遠的地方,剛巧眼睛又都在長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不可能同時看見前面又看見後面。這種天生的人的侷限性,卻因為科技的發展,以及資訊收集和搜尋技術的發達,使得人常常有種假象以為自己甚麼都知道,而且甚麼都對,於是在思考以及決策作為上,都沒有包含這種人的侷限性的考量。

但是,事實往往一再的教訓我們,人真的不是甚麼都知道,甚麼都做得到的!

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科學的唐諾葛林 (Donald Green) 教授長期以來浸淫於偏見 (prejudice)以及大眾意見 的研究大約二十年,研究生涯中不斷的研究偏見,教授偏見以討論偏見。在政治科學領域方面應該是一方翹楚,他和另一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研究政治科學的博士班學生麥可 (Michael LaCour) 於2014年12月在科學 (Science) 期刊發表一篇關於如何有效說服大眾接受同性婚姻法的論文。長期以來在政治遊說上,要說服一個人接受另一種觀念是極端困難的,所以這一篇論文所提供的令人驚豔的數據分析,讓許多關心政治遊說的人士感到無比的興奮,而且也可能符合當今社會關心並贊同同志婚姻法的氣氛,美國各大報紙都爭相報導這一篇論文。

這美國生活 (This American Life) 標題: 在改變人意見上驚人的稀有發現

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 標題: 同志運動者可以改變同志婚姻的觀點

華爾街日報: 同志婚姻:如何改變意見?

華盛頓郵報: 研究發現,單一次對話就可以改變對同志婚姻的看法

洛杉磯時報: 家庭拜訪改變對同志婚姻的看法

報導中的研究論文利用" 你會怎麼評估自己的婚姻?" "你的婚姻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等問卷調查,調查在洛杉磯區域的民眾。這兩位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很難改變,即使偶爾被說服,但是能夠持續的時間不久。研究利用異性戀以及本身是同性戀的訪問員,進行隨機的家戶拜訪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不管是同性戀或是異性戀的訪問員,都能夠有不錯的說服效果,但唯獨本身是同性戀的訪問員所進行的說服效果最佳,被訪問的民眾都能夠通過分別是三個星期、六個星期以及九個月的長期追蹤。當初如果是同性戀訪問員訪問他的話,發現民眾被說服的效果最強,效果也最持久。但是如果當初是異性戀者當訪問員的話,被說服的效果就沒有那麼的持久,民眾很快的就又恢復他們原本對於同志婚姻的反對。也就是說認識同性戀的人比較可能支持同志婚姻。

或許大家都太過興奮了,不管是上述的媒體或是葛林(他本身都是堅定的同志婚姻支持者),可能太想要推動這觀念了,所以就疏忽了把關的細節! 紐約時報對這一篇論文的報導中有句話,或許相當程度顯示了大家對這一個研究的興奮! 紐約時報的報導自問自答一個問題: "為什麼將近成千的研究人員都失敗了,他們 (葛林以及拉克爾) 卻成功了呢? 有兩個原因: 他們用不尋常的努力說服民眾,還有就是追蹤民眾心態改變的突破性的實驗設計" 

這真是個好問題,但是其實以上的兩個原因都不是,是第三個原因讓他們成功了,那就是這篇論文中的博士班學生 Michael LaCour 作弊! 

能夠被發現造假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研究數據太完美了,吸引很多想要跟進並投入這一研究的研究人員。只是沒想到,當另外的人嘗試重做這一研究時,卻發現研究是沒辦法被重複的。進而發現,整個論文核心的問卷調查根本是假造的。Michael LaCour非但沒有辦法提供原始數據,有聲稱不小心把原始數據給殺掉了。但事實是 Michael LaCour 聲稱花了大錢請分析數據的公司分析問卷資料,但經調查受委託的數據分析單位卻說根本沒有這樣的委託。

在提不出原始的分析資料,然後又被資料分析公司否認的情形下,這篇造假論文的同作者葛林博士只好先寫信到科學雜誌請求徹除他和學生的論文。論文雖然被撤除了,但是當初報導的媒體更正了嗎? 這些大肆報導的媒體的更正態度是令人失望的,很多根本就是草草的在舊文章開頭有個說明,卻對後續的發展是沒有報導的。

如果我們曾經看過這些報導嗎? 以為這些報導支持了某些觀點嗎? 那就要趕緊洗掉自己的記憶了! 因為經過幾個月之後,已經發現這些資訊都是假的。

人真是有限阿! 

人常說自己是理性的,科學是理性的,數據是證據,證據會說話。人真的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的理性,因為我們做的錯事,都是我們自己非常清楚知道,這是不應該做的,但是也做了! Michael LaCour 原本近期畢業之後,拿到普林斯頓大學的助理教授職位,但是因為這一事件被取消了,如果想要在學術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弊是對的嗎? 能夠進行這麼多理性思考的人,會說是對的嗎?錯的事為什麼他還要這麼做呢? 真是不夠理性,但不單獨只有他,這樣的情形也常常在社會上發生! 都是因為我們人自己覺得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所做的都是有道理的,既然都有道理的,那就不用多反省,多檢查了! 不多反省,多檢查,自然就會出錯的。

葛林教授是共同作者,雖然沒有參與造假,但是卻一同參與討論野參與發表,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立場影響了他對於數據的解讀,使得自己的學術生涯也蒙上陰影? 科學是理性,數據是證據,但科學結果卻是人發現的,數據也是人做出來的,所以說得話也有可能是片面的!

我們身為媒體讀者最慘了,所知道的都是編輯過的資訊,是挑選過的資訊,甚至有可能是故意誤導的資訊。所以就更要小心和自己的意見結婚了,因為我們實在太容易相信和我們自己觀點相符合的事情了。

箴言 18:17 先訴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鄰舍來到,就察出實情。

 

參考資料:

原始論文

LaCour, M. J., & Green, D. P. (2014). When contact changes minds: An experiment on transmission of support for gay equality. Science, 346.

 媒體報導

美國生活: http://www.thisamericanlife.org/radio-archives/episode/555/the-incredible-rarity-of-changing-your-mind

紐約時報: http://www.nytimes.com/2014/12/12/health/gay-marriage-canvassing-study-science.html?_r=1

華爾街日報: http://www.wsj.com/articles/gay-marriage-how-to-change-minds-1424882037

華盛頓郵報: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ews/post-nation/wp/2014/12/11/one-conversation-can-change-minds-on-same-sex-marriage-study-finds/

洛杉磯時報: http://www.latimes.com/science/sciencenow/la-sci-sn-gay-canvassing-20141211-story.html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