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COVID-19 更難癒的流行病學—校園霸凌

現今的校園霸凌現象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全班只有她會理我,但是現在她已經不理我了,全班都討厭我……。」

 「從國中到高中,我都是被班上討厭的那一個,是不是我講話他們不愛聽?是不是因為我動作比較慢?或是我整個人就是讓別人看了就渾身不對勁?」

「大家把我當作空氣,不想跟我一組,我越來越不敢說話,害怕看到人群,尤其有許多班級活動時,對我來說非常痛苦,上了高中有人願意跟我說話,我把握機會透過臉書和她聯繫,她希望我做什麼我都做,但現在她卻不想再跟我說話了,去學校再度變成了我的噩夢。」

這是我輔導過的一位學生,在學校中他常常馱著身子,不敢直視同學,也無法跟人好好對話,他心裡最渴望的,就是能有朋友。

接觸這些90年代後的青少年,他們總會提到在自己的班上一定有一到兩位是大家不想 理或者是被攻擊、取笑的對象,而且如果你不討厭他,那就代表你不合群,換成的是 全班來討厭你,班上有幾個是當中帶頭的人,他們是班上的核心人物,他們講話有人聽,他們人緣好而且很常是功課好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功課好,老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這種「霸凌」同學的現象不減反增,原本不會說別人壞話的同學,很容 易就跟著加入霸凌人的行列,因為他們不想成為那位被孤立的人,所以寧願起鬨也要保護自己。 本協會蔡志東博士就曾引用艾森柏格(Naomi Eisenberger)的研究,證實了生理的痛苦與情緒的痛苦是相關的[1],在情感上被孤立與棄絕的人在大腦的前扣帶腦皮質會有活化的現象,而這一大腦區域過往被認為是紀錄身體疼痛的部位,顯示情緒上的痛苦是真實的痛苦。關係破裂是痛苦的,關係的肯定卻是能帶給人實質的快樂。

校園霸凌的影響

我們常聽到「霸凌」一詞,在我國教育部所提及的霸凌定義,指的是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1]。而挪威學者Dan Olweus對於霸凌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這兩者的定義都強調了一件事:負面行為不只有一次,而是不斷在發生,所以當一個人不斷在接收負面的訊息與行為,大腦所感受到的,就像是拿著針不斷在扎他,扎到最後早已失去了求生的意志,前陣子當紅的《女神降臨》韓劇就在探討關於學校霸凌的議題,劇中一位高中偶像練習生,就因為受不了惡意的輿論,最後選擇自殺了結生命,給周圍的朋友留下了不少的遺憾。 美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學家霍爾(G. S. Hall) (1904)在著作《青春期》中描述青春期在身體、心理與道德要求上都特別衝動,需要等到20歲才漸趨成熟[2],被認為是人類成長歷程中最快速的階段,又稱之為「狂飆期」。而因為青少年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同儕的關係就顯得異常重要,若在學校中沒有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漸漸會形成無形的壓力,產生了拒學、對生命無力感等,而衛福部的統計數據中也顯示,因校園學生問題而自殺的青少年比率正逐年上升[3],青少年的前額葉因還未發育成熟,導致衝動抑制的能力不足,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若周遭沒有成熟的大人來陪伴他們面對,就可能做出難以挽回的決定。

當孩子遇到霸凌,做父母的該怎麼辦?

如果今天你的孩子告訴你我在班上被霸凌了,你會做什麼決定?

是幫他轉學?

不當一回事?

還是檢討小孩?

如果可以,那就不要忽視他口裡所說的這些話吧!

因為有可能這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希望你成為他的幫助,陪伴他度過這些不容易的時刻,他需要有人聽他說話,並且能 夠成為他愛的支柱,家人的愛永遠不嫌少!然而,你要如何陪伴你的孩子回復他的元氣?那就試著用愛的三部曲來幫助他:

  • 愛的環境:如何創造愛的環境?就是培養「接納」、「陪伴」與「希望」的環境。

「接納」他,當他被欺負時,不是檢討或是告訴他:「你就是太弱、不夠勇敢才會被欺負!」,而是感同身受、了解他心裡的感受,做爸媽的需要先放下自己的論斷,也不要把苗頭放在自己身上:「我怎麼會生出被霸凌的孩子?」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單純地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

再來是「陪伴」,陪伴就是陪他一起面對,找到一些解決的對策,前幾年我在帶領課輔班學生中,有一位學生除了在班上處於弱勢外,老師因為他的成績不好也孤立他,導致這位孩子選擇拒學,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及兒童有他存在的尊嚴和人格,不能夠用不合理的方式歧視他[1],小孩的成績不好實質上小孩自己需要擔負責任,但是因為成績不好就欺負他就不是恰當的行為,被霸凌的孩子很多時候家庭背景也處於弱勢,不見得有十足的力量能去抗衡這樣的狀況,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不受歧視權也特別強調此點,記得當時媽媽要去面對老師時也是感覺到乏力與焦慮,協會就扮演了支持的角色,跟著媽媽到學校和老師談話,也漸漸化解師生間以及與同學間的衝突,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找外援來幫助孩子。

最後要帶來的是「希望」,幫助孩子在學校能找到歸屬感與安全感,我曾聽聞有些孩子請來父母在學校協助處理霸凌問題後情況沒改變,反而變本加厲,被同學欺負得更嚴重,所以若真遇到這樣的狀況,且短時間無法改變這種情況,就為他轉換一個環境吧!轉學到一個和善的班級環境,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友愛地被保護著。

  • 愛的同伴:為孩子找到愛的同伴,從帶著孩子社交開始。

鼓勵孩子透過學校社團活動來認識新朋友,或是邀請孩子的同學來家裡玩,霸凌並非只有單方面的原因,很多時候要回到孩子本身,或許是孩子不太會跟人社交,這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的地方,台灣許多的節慶重視人與人的互動,在聖誕節或別人生日時,可以教孩子學習寫卡片、送禮物給別人,而小孩自己要過生日時,邀請他的同學們來參加他的慶生派對,在社交上陪伴他一起做,並觀察孩子如何與其他人相處,適時地引導他與人和善相處的方法,多幫忙別人、說讚美的話。 協會在2019年曾做過一個校園霸凌問卷調查,統計最多人認為哪種特質的人會被霸凌,統計出的結果顛覆了我的想像,最高比例的是「沒禮貌的人」,原來現在的孩子不喜歡的是說話不尊重且沒禮貌的人,所以當我們在

教養孩子時,也需要多觀察孩子在言語或行為上是不是常說一些會刺激別人的話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如果他對你的態度輕慢,那也不用多想他對朋友的態度也可能就是如此。

  • 愛自己:幫助孩子學習接納自己,找到他們的潛能。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很低,在國小到高中階段講求的是成績,在台灣所倡行的十二年國教看似注重學生的適性發展,然而整體的社會觀念仍無形中在成績上有比較,在成績上不出色的孩子,有些透過學校管樂團、童軍團或其他社團能找到自己喜歡可以投入的地方,但是也有的學生是這些都提不起勁,最後能追求的也容易的就是穿著打扮或是電玩遊戲,我們常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一定有他可以發揮的潛能,但不見得很快就能發現,父母要做的就是從嘗試中去發揮他們的天賦,幫助他找到自己生命中的亮點,在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因為女兒打傷了班上男同學,爸爸認為女兒們有潛力成為摔角手,便成為了教練持續訓練,最後女兒拿到了比賽中的金牌,成為印度知名的女摔角手。

從霸凌中找尋孩子的特質

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若是孩子有能力主動把愛付出給別人就是一件更了不起的事,當孩子願意滋潤別人時,也能進而滋潤到自己,讓自己更快樂,甚至意外復原了孩子原來心裡的缺口。。

生命很珍貴,不是只有一種解決方式,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打結時,不要忘了身旁還 有許多珍視你也願意陪伴你的人,他們能幫助你鬆開你心裡的結,或者是幫助你不讓你心裡的結充滿生活的大部分,讓愛轉化成你心裡的養分,慢慢成長、發芽。

作者:新竹市築心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 /林巧翎


[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年11月20日)。<兒童權利公約>。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2


[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年7月21日)。<校園霸凌防制準則>。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81

[2] Jeffrey P. Moran. (2000). Teaching Sex the Shaping of Adolesc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London, England.

[3] 衛生福利部(2020年6月21日)。<2007年至2019年全國自殺原因別自殺通報人次及占率(%)>。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


[1] Eisenberger ,N.I.&Lieberman,M.D.(2004).Why rejection hurts: a common neural alarm system for physical and social p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7)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