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制下的霸凌

大環境下的青少年心裡縮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裡面的世界很無奈。」

「什麼時候這個世界可以有多一點的美好,少一點的傷害……」

    我們藏在歌詞裡,這個世界告訴我們要追逐這社會的波動,演化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或許我們會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然而所謂的獨特,仍舊隱含著競爭,是要出類拔萃,還是活在物競天擇的思維中。

    生在華人文化的環境裡,從小開始就像是跑在滾輪裡的老鼠一樣,不停被這社會環境追著跑,凡事要求更好再更好,競爭、比較、贏得同儕之間的認同,當你稍微慢了一點,或是還找不到自己可以發揮的潛能時,壓力就會隨之而來地吞噬掉自己,那種壓力是一種不安、恐懼與孤獨,甚至別人的一個眼神都足以殺死你的理智線,害怕別人看不起你而自暴自棄,如果在這時候身邊沒有可以尋求幫助的管道,或是一個能傾聽的家人或朋友,自己也找不到力量重新振作時,了結自己的生命就在無形中成為了一個目標選項。

青少年自殺議題引起關注

現在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升高[1],衛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國人死因數據,青少年(15-19歲)族群自殺率創新高,每十萬人口即有6.2名青少年因自殺死亡,與2018年的4.4相比,增加4成,而自殺引起的原因不乏課業壓力、感情因素、人際關係,而最大的原因則是出自於家庭,若家庭關係基礎薄弱,家庭離異失和、父母對課業期望超過孩子可負荷、完全放任等,都可能直接造成孩子心中難以抹滅的壓力!     而當孩子在學校遇到霸凌,父母的角色益形重要,當爸媽以為只是小事叫青少年不要想太多,卻忘了教他如何面對,陪他了解自己的心裡狀態,或是說著爸爸媽媽經,認為以前自己也是苦著長大,牙一咬忍著就過去,固然這是你的真實經歷,但確實非全然能套用,我們要陪孩子做的,就是讓他學習擁有面對問題並解決的能力,當他開始發現問題後,不是倚賴逃避或抱怨,而是帶著他真實去面對這龐大的社會體制,或許無法在一時就獲得了改變,但如何培養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是幫助他的生命與發展更趨穩健的重要關鍵。

帶孩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青少年需要父母的支持陪伴,增加家庭正向互動及陪伴時間很重要,而當他們在學校被霸凌時,運用5W1H的概念來幫助他們思考,讓被欺負的「感覺」成為實際上的「分析」來看待:跟孩子討論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通常是在哪裡發生?什麼時候會發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多久了?事發的對象以及可能是什麼原因所導致?透過這些問題來幫助孩子不讓感覺帶領他的人生,而是實際地去看問題的本身,幫助他們先讓事情清晰化,再來就是去看哪些管道可以協助他們的學校生活,例如輔導室的介入與班級導師的特別觀察,而這些事情的處理一定要格外謹慎,若處理不慎,可能會造成加害者變本加厲,或是遭受其他惡意的波及,讓孩子越難面對學校,甚至封閉自己。

    生活不見得一帆風順,學習保持青少年心裡的彈性和提升他們對於生命的廣度,讓霸凌的開始不是生命終結的代名詞,願天下的爸媽都能帶著那份愛心和耐心陪著青少年度過自己的狂飆時代。

文稿編輯:林巧翎

2021.03.30


[1]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死亡率以每十萬人口單位作為計算,針對自殺死亡率2018年每十萬人口有4.4名青壯年族群自殺,2019年則有6.2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