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認識的這世界-省思校園霸凌

「如果你不想上課,你就坐到走廊上去上課!」一位老師吆喝著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霸凌現象

我帶過一位學生,升上國一僅過半學期他就開始拒學,媽媽半催半哄帶他到學校,老師卻說一整天都沒有看到他,後來他到放學才出現,原來他一整天都躲在廁所裡沒有出來,後來問他拒學的原因,才曉得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好,老師出的考試如果沒有通過就要一直罰寫,一天罰寫沒補完又有新的考試來臨,罰寫都來不及寫完也沒有時間去看新的考試內容,導致他不斷在經歷補寫罰寫的過程,到最後已經累積到罰寫要寫九十八遍才算過關。

老師甚至曾把他的桌椅直接搬到走廊上讓他一個人在外面上課,明顯違反了兒童權利公約裡面所提及的受教育權利,所以他作出決定不想再到學校,而成績低落的他,甚至也留下了一張紙條:「媽媽,我走了你會比較開心!」讓媽媽擔心極了,還好後來他自己又回到了家,在與老師充分溝通後有了其他的處理方式,讓他重新開始去面對在學校的生活,漸漸也在學校裡找到了友伴關係,對於課業的壓力也有了調適,並且參加了外面的機構,學習擔任帶領者陪伴國小國中生騎腳踏車環島,他變得越來越有自信,也懂得付出自己所會的來鼓勵比他年紀小的弟弟妹妹,現在已經升上了高中,生活變得充實而精采。

  現今在霸凌的牽涉層面上變得更廣,對象上也是,針對2020年修正公布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增訂了目前新興的網路霸凌,並將對象擴大納入師對生,包括相同或不同學校校長及教職員工生對學生,於校園內、外發生的霸凌行為[1], 亦即老師若對於學生有霸凌的現象,學生能作出申訴,得到應有的在兒童權利上受保護的權利[2]

另類霸凌-學生對老師

而說到霸凌的對象,我們也可能忽略了另一層面是生對師之間,學生霸凌老師的現象也正白熱化,但這樣的事情不會被張揚,一部分我們太強調學生的「感覺」,學生「覺得」老師人好不會管秩序就吵得更兇,學生「覺得」不喜歡老師就可以不用尊重老師;另一部分在教師層面上,如果被學生霸凌可能會影響其他人或其他老師對此老師的看法,甚至冷嘲熱諷,或是告訴你要堅強起來,學生還小不懂事要多讓他們一點,而因為老師害怕被學生或學生家長申訴,所以也越來越不敢管教學生,對於學生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處理班級霸凌事件也是,因為一旦霸凌事件遭到申訴,學校中的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就要展開調查,並且放大檢視班級老師有沒有妥善處理,種種的因素都讓老師更無所適從,如何拿捏好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但保有自己教學的原則就成為了每位老師的重要課題。

反霸凌的省思

在霸凌議題上我們常講反霸凌,但是反霸凌的實際成效為何,其實要回歸到社會的整體制度來看,我們平時灌輸孩子的觀念是什麼?我相信所謂的「反霸凌」不在於對象的年紀大小,而在於你是不是真的學會去尊重別人,現代的人過於強調自我意識,而意識高漲的結果就是權利不對等,甚至是不同地位之間的鬥爭,弱肉強食的狀況越來越顯著,就如同最近政府緊鑼密鼓在推行的兒童權利公約,強調兒童與大人一樣享有權利,並具有獨立的個體,我們在教導學生有權利時,請不要忽略了爸媽有權利、老師也有權利,權利不是無限上綱,而是要考量到所作的決定是否會影響到他人,強調社會共同的美好或許才是我們對於回饋這個社會更友善的方式。

文稿編輯:林巧翎

2021/3/30

[1]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於109年07月21日修訂。校園霸凌的定義指相同或不同學校校長及教師、職員、工友、學生(以下簡稱教職員工生)對學生,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霸凌行為。

[2] 倘教師對學生有霸凌行為,可依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透過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運作機制給予進行調查,並視其案件情節移送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成績考核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審議。

Comments are closed.